柔性可持续有机光伏的生物基热固性基底的最新研究进展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谢海波教授、谢远鹏特聘教授团队、第一作者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田景富,第一完成单位为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
SE000513 贵州大学谢海波教授、谢远鹏特聘教授团队在AFM杂志发表用于柔性可持续有机光伏的生物基热固性基底的最新研究进展
该研究针对柔性电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设计并制备了基于生物质衍生单体的高性能柔性基底材料,解决了传统石油基聚合物(如PET、PEN等)不可再生、难降解的问题,同时克服了现有生物基基底(如纳米纤维素材料)机械性能不足和环境稳定性差的缺陷。通过创新性地利用木质素衍生单体(丁香酚、香草醛)构建交联网络,实现了基底材料在机械强度、透光率、环境稳定性和可降解性之间的平衡,为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及其他柔性电子器件提供了可持续的基底解决方案。
1 材料
1.1. 通过硫醇-烯点击化学将芳香族碳酸酯单体(2E)和缩醛单体(4E)与四硫醇交联,形成三元聚(硫醚碳酸酯缩醛)热固性材料,交联密度可调(最高达750.1 mol/m³)。
1.2. 引入4E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机械性能(拉伸强度55 MPa)和交联密度,同时保持高透光率(>90%,400-800 nm)和低表面粗糙度(~3 nm)。
2 性能
2.1. 环境稳定性:耐受常规环境条件,避免加工和使用中的降解问题。
2.2. 可降解性:在3 M NaOH、80°C条件下80分钟内完全降解为可回收小分子,符合循环经济理念。
2.3. 器件兼容性:表面均匀性优于商用PET基底,适配柔性OSCs多层结构(电极/活性层等)。
3 应用:
3.1. 柔性OSCs的功率转换效率(PCE)达15.41%,超越PET基器件,证明其实际应用潜力。
3.2. 柔性光伏领域:作为高性能基底,可直接用于柔性OSCs的大规模生产,推动可穿戴能源设备发展。
3.3. 扩展至柔性电子:适用于柔性显示器、传感器等需要透明、可弯曲基底的器件。
3.4. 绿色材料模板:单体设计和交联策略为其他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4 进一步优化
4.1. 性能优化:进一步调控单体比例或引入其他功能单体(如动态共价键),以提升材料韧性或自修复能力。
4.2. 规模化生产: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合成工艺,推动工业化应用。
4.3. 降解机制研究:开发更温和的降解条件(如酶催化),扩大回收材料的再利用场景。
4.4. 多场景适配:验证材料在极端环境(高湿、高温)下的稳定性,拓展至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
该研究通过生物基单体的分子设计与可控交联,实现了柔性基底材料“高性能-可持续性”的统一,为绿色柔性电子产业提供了重要技术路径。未来需聚焦材料体系的多元化开发与规模化生产,以加速其商业化进程。
问 柔性有机光伏最新突破性进展 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