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来自美国的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与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以及来自日本的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发现。
诺贝尔奖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反映了各国在科研领域的实力。
诺贝尔奖自设立以来,自1901-2025年为止,一共有11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有6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位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全部名单如下:
诺贝尔奖章
1、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194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4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他与李政道的合作。
杨振宁先生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发表了一篇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次年(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当时35岁。由于杨振宁是在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的,所以他获得诺奖的时候还是中国人。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1943年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前往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55年,年仅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1956年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次年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当时31岁。由于李政道是在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的,所以他获得诺奖的时候也是中国人。
李政道先生
2、丁肇中,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在他出生两个月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他便随母亲回到国内,但当时的中国战乱频繁,他一直没能接受传统的教育。1948年丁肇中随父母去了中国台湾,195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并获得获得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先生
1974年,丁肇中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并将其命名为“J粒子”,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丁肇中和里克特,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一种新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驱性工作。丁肇中时年40岁。而他本人也是多个国家的外籍院士和多个大学的荣誉教授。
3、李远哲,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李远哲,1936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小学到硕士阶段都是在中国台湾完成的,1962年,李远哲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班,获理学博士学位,在博士学习期间,他对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应动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远哲先生
1986年,李远哲与美国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个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当时李远哲50岁,1994年,李远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中国台湾。他本人也是多个国家的院士。
4、朱棣文,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朱棣文,194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7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在贝尔电话实验室就职。1997年,朱棣文因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与他一同获得诺奖的还有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
朱棣文先生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文曾在美国政府中任职,他曾出任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这是其他诺奖获得者不曾有过的经历。
5、崔琦,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早年在中国香港完成中学学业,1958年赴美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1998年,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因为崔琦在此之前已经加入美国国籍,所以他虽然出生于河南但是他已经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第六位获得诺奖的华人。
崔琦先生
6、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高行健,1940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幼年时期在母亲的教育下,他对戏曲、写作和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期他又接触了大量的外文著作,在家庭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高行健逐渐走向了文学之路。
高行健先生
2000年,高行健凭借其小说《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他已经在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所以他获奖时已经不算是中国人,但是他是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
7、钱永健,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钱永健,祖籍浙江杭州,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钱学森先生的侄子。1968年,16岁的钱永健获得“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一等奖,此奖项又称“少年诺贝尔奖”。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时,钱永健利用化学技术发明出了有机染料,与钙质结合时会戏剧性地改变荧光。
钱永健先生
2008年,钱永健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三人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2016年钱永健去世,享年64岁。
8、高琨,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高琨,1933年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金山区),中学毕业后高琨前往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学习,1965年高琨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2009年,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琨先生
高琨在光纤方面造诣很深,也是凭借光纤方面的研究获得诺奖,因此他又被称为“光纤之父”、“光纤通信之父”和“宽带教父”。2018年高琨在中国香港逝世,享年84岁。
9、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76年参军,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员,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2月,由他的小说《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2012年,莫言凭借它众多的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先生
10、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其名字出自《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的研究,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她成功地提取出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因她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所以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她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女士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2017年1月9日她获得了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其实,除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外,首位华人诺奖候选人却是伍连德,他在193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文学大师沈从文也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唯一的汉学家马悦然曾透露,如果沈从文没去世,那么他会拿到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他在1988年诺奖颁发之前去世了,而诺奖的一个规定就是不授予去世的人。
他们都是华人界的骄傲,值得我们的敬佩。他们也向我们证明了华人尤其是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及科研的飞速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
截至2024年,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国家包括:美国(420人)、英国(142人)、德国(115人)和法国(75人)。美国拥有最多的诺贝尔奖得主人数,领先其他国家,其次是英国、德国和法国。
各国诺贝尔奖得主人数(部分,截至2024年)
美国: 420人
英国: 142人
德国: 115人
法国: 75人
日本: 约27-29人
加拿大: 约26-28人
俄罗斯: 约26人
瑞士: 约26人
奥地利: 21-22人
荷兰: 21人
数据来源说明
数据来源为维基百科《各國諾貝爾獎得主人數》条目和Wikipedia 《List of Nobel laureates by country》条目。
具体人数可能会因统计年份(截至2024年的最新数据)和是否包含机构奖项等因素略有不同,但总体排名趋势是稳定的。
此列表展示了部分排名靠前的国家,并非所有国家。
三名科学家 因外周免疫耐受研究 获得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北京时间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来自美国的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与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以及来自日本的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发现”
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詳列了各個與诺贝尔奖得主有学术关联的大學。从1901年到2020年,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内的诺贝尔奖共颁给过930名个人和25个机构。本列表对每个诺贝尔奖得主均一视同仁,无论每年各个学科有多少人同时获奖、是否有人多次获奖。本列表只考虑个人获奖者,不考虑获奖机构及机构内的相关人士。院校次序按联系人數由多至少排列顯示。
本列表只考虑每所高校正式的学术联系人,但个人获奖者如果与附属于高校的国家实验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有正式学术关联,获奖者将被视为与该高校有关联。正式学术联系人包括1)校友、2)长期教职员和3)短期教职员。其中,校友包括已获得该校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曾经进入该校学位项目学习但中途辍学者和学位项目在读人员。荣誉学位、交换生、暑期学校、旁听生均不予考虑。长期教职员包括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短期教职员包括博士后研究员、访问学者、讲师等。
除非访问人员在被访高校从事了具有雇佣性质的短期的正式教学或研究活动,其它非正式的私人性质的和奖励性质的访问一般不作考虑。严谨起见,如果有些非雇佣的奖励性质的访问职位同时要求访问人员进行教学或研究活动,或者访问人员在其简历或官方网站上将此次访问定义为有“学术关联(affiliation)”,则本列表将考虑此种联系人。最后,暑期访问人员、附属学校访问人员、进修学院访问人员等一般不算入内。
此列表与各大学菲尔兹奖得主列表以及各大学图灵奖得主列表共同记录了在基础学术领域获得最高荣誉个人的学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