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GPT的回答)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而备受关注。目前,多家企业已公布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整体产业预计在2027年前后实现固态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并在2030年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新浪汽车)
以下是部分企业的量产计划:
太蓝新能源与长安汽车:计划于2026年开始无隔膜半固态电池的装车测试,2027年实现无隔膜全固态电池的批量生产,并在特定领域进行示范应用。 新浪汽车
奇瑞:正在研发鲲鹏固态电池,计划在2026年实现定向运营,2027年批量上市。 新浪汽车
上汽集团:宣布其全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 新闻中国
广汽集团:计划于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并将其搭载于旗下车型。 21经济网
丰田汽车:计划最早于2027年向市场投放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纯电汽车,并在此后实现全面量产。 北极星电力网
然而,固态电池在实现大规模量产前仍面临成本高企、制造工艺不成熟等挑战。业内普遍认为,全固态电池的成本比当前的锂电池高出数倍。
新浪汽车
因此,半固态电池可能会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为全固态电池的全面推广铺平道路。
总体而言,固态电池的量产和应用正在稳步推进,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实现商业化。
有更多参数 描述吗? 现在发展到哪一步?
中日韩卷了 13 年固态电池,2027 年上车承诺要跳票?
“2027 年量产!”“2027 年车载实验!”2024 年,丰田、三星、宁德时代这些巨头集体给固态电池定了 “上车时间表”,可转头到 2025 年上半年,市面上连一辆装着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车都见不到。
从 2008 年丰田率先启动研发算起,中日韩在固态电池领域折腾了 13 年,样品越做越亮眼(比如丰田 800 公里续航样车),路线越选越多样(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各押一头),可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的最后一公里,至今没人能顺畅跑通。
一、13 年时间线:从丰田领跑,到三国齐追,样品亮眼却卡量产
固态电池的 “竞赛”,从一开始就带着 “各玩各的” 底色 —— 中日韩选了三条不同的技术路线,每一步都走得 “热闹但坎坷”。
2008 年,丰田先打响第一枪,盯上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目标很明确:把电池能量密度翻倍。两年后,它真拿出了能量密度 400Wh/kg 的样品,可这份 “亮眼” 只停在实验室里 —— 量产需要的工艺稳定性、成本控制,一点头绪都没有。2011 年丰田咬牙建了中试线,结果一投产就暴露问题:界面接触不稳,良率低得吓人,生产线稍微有点偏差,产品就报废。
这边丰田卡壳,那边三星 SDI 在 2012 年悄悄入场,选了聚合物电解质路线,2013 年就做出了原型电池,能量密度 250Wh/kg,还喊着要和车企合作。可别被 “原型” 骗了,这东西只能装在样车上做展示,离大规模生产差着十万八千里。
同一时间,中国企业也没闲着。2013 年国轩高科开始申请专利,特意避开日韩已经布局的硫化物、聚合物路线,选了氧化物材料 —— 这步棋是为了绕开专利墙,可也意味着要从零开始攻克氧化物的技术短板。到 2014 年,LG 也加入战局,砸钱试验锂金属负极,至此,中日韩的 “三国杀” 格局彻底形成,只是大家都被困在 “样品阶段”。
2020 年后,各国政府开始下场 “输血”:韩国给三星、LG 发大额补贴,日本支援丰田扩建中试线,中国也把固态电池写进产业规划。可钱砸下去,量产还是没动静 ——2021 年丰田倒是展示了续航超 800 公里的样车,可成本高到车企不敢接;LG 干脆把商用目标推到了 2030 年,三星和 LG 还在专利和路线上互相较劲,谁都不让谁。
二、四大卡壳难题:成本、工艺、供应链,还有车企不敢动的 “老产能”
为啥 13 年都上不了车?不是巨头们不用心,而是横在面前的四座 “大山”,每一座都不好搬。
第一座山:成本高到 “望而却步”。固态电池最核心的材料是锂金属,一吨价格能让中小厂商直接放弃;更要命的是,按现在的工艺算,全固态电芯的成本是传统液态电池的好几倍。对车企来说,用固态电池就意味着车价要涨,消费者不买账,谁也不敢当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二座山:工艺难到 “良率跳水”。液态电池是 “液固混合”,离子传输很顺畅,可固态电池是 “固固界面”,得靠高压维持离子传输,传统生产线根本不兼容。从匀浆、烘烤到封装,每一步都要重新调整,稍微控制不好,良率就低于 50%—— 一半产品要报废,这样的损耗,没有企业能扛得住。
第三座山:供应链 “断档又短板”。选硫化物路线的丰田、三星,面临 “供应商太少” 的问题,很多关键材料还得靠进口,国产替代没跑通;选氧化物路线的中国企业,又被 “充电慢、导电率低” 的短板卡住;选聚合物路线的 LG,则要面对 “怕高温、寿命短” 的难题。三条路线各有各的坑,没一条能顺顺利利走到底。
第四座山:车企不敢 “拆了老产能”。现在全球液态电池的产能已经非常大,比如宁德时代、松下的工厂,动辄年产几十 GWh。如果转产固态电池,这些产能就会闲置,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可能打水漂 —— 没有车企愿意冒这个险,毕竟 “稳定赚钱” 比 “赌未来技术” 更实在。
三、2025 现状:半固态成 “折中方案”,真正上车还要等 8-10 年?
面对一堆难题,企业们悄悄换了思路 —— 不硬啃全固态了,先从 “半固态” 过渡。
所谓半固态,就是保留一部分液态电解质,既把能量密度提到 350Wh/kg 左右(比液态高不少),又能降低工艺难度和成本,良率也能稳住。2025 年上半年,比亚迪已经在建厂试产半固态电池,国轩高科、赣锋锂业也在做样车试验,大家都想通过 “折中” 先占住市场,再慢慢攻克全固态。
可全固态的 “距离感” 依然明显。宁德时代高管直言:“从样品到量产,至少要 8-10 年”—— 这句话戳破了 “2027 年上车” 的乐观预期。更现实的是专利问题:日本握了硫化物路线的核心工艺专利,韩国在聚合物路线有优势,中国虽然专利数量多,但大多集中在基础研究,真正能落地的产业化专利很少,这意味着未来商业化时,很可能要交 “专利费”,进一步推高成本。
市场也不看好短期渗透。机构预测,2025 到 2030 年,固态电池的渗透率会非常低,先落地的不是动力电池,而是消费电子(比如耳机、手表)、航空电动垂直起降机这些小众领域。要想大规模装在汽车上,至少得等到 2030 年后。
结尾:谁能先把固态带上车?得啃透这三块硬骨头
现在大家都盯着丰田、三星、宁德时代,盼着谁能先 “破局”。可真相是,固态电池不是 “喊个目标就能上车” 的产品,它需要把成本降下来、工艺磨成熟、供应链搭完整 —— 这三块硬骨头,少啃一块都不行。
13 年的折腾,不是白费功夫。至少现在,大家都摸清了 “哪些路走不通”,也找到了 “半固态过渡” 的折中方案。或许到 2030 年前后,我们能看到日本在特定车型上小批量试产,韩国在快充方向跟上,中国靠成本和产能优势慢慢追赶。
但不管谁先出头,有一点是肯定的:固态电池的 “上车时刻”,不会是某家企业突然的 “惊喜官宣”,而是在成本、工艺、供应链都准备好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毕竟,装在汽车上的电池,要的不是 “实验室里的亮眼数据”,而是 “千万辆车上的稳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