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 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公布了首批L3级自动驾驶准入车型名单,标志着中国汽车行业正式从辅助驾驶迈入了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新阶段。
自动驾驶是如今汽车界的热门话题,除了先启动自动驾驶时代的特斯拉,如今众多车企都开始涉足该领域,经常可以看到新车宣传上称配备了L2级甚至L3级自动驾驶。究竟厂家宣传的自动驾驶,到底代表着什么意思?有几个级别呢?
2025 L3自动驾驶新规:车企担主责,备案与事故认定全解析
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迈入关键一年。随着《智能网联汽车L3级自动驾驶准入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实施,L3级自动驾驶车辆开始在部分城市合法上路。这意味着,在特定条件下,驾驶员可以完全将车辆控制权交给系统,实现“脱手脱眼”驾驶。但随之而来的责任划分、安全监管等问题也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一旦发生事故,到底谁来负责?
L3来了,责任主体首次明确
过去,在L2辅助驾驶阶段,车辆仅提供辅助功能,驾驶员始终是责任主体。但根据2025年新规,当车辆处于L3级自动驾驶激活状态时,若发生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由驾驶员转移至汽车生产企业。这是我国首次在法规层面明确车企对自动驾驶系统的责任担当。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车主可以“躺平”。如果驾驶员未按提示及时接管、或在非适用场景(如非高速公路)强行启用L3功能,则责任仍归于个人。
车企如何合规?备案制成关键门槛
要想让L3车型合法上路,车企必须通过严格的准入备案制度。包括:
目前,奔驰、广汽、小鹏、蔚来等企业已率先完成首批备案,其L3车型陆续投入试点运营。
事故认定更复杂,数据成“铁证”
L3事故的定责不再依赖目击或经验判断,而是依托车辆搭载的EDR事件数据记录系统(俗称“黑匣子”)。事故发生前后数分钟内的车速、系统状态、驾驶员行为、环境感知数据等都会被完整记录,成为交警判定责任的核心依据。
这也意味着,未来车辆维修与事故鉴定,将高度依赖精准的数据调取与分析能力。
汽修厂迎来新挑战:技术升级迫在眉睫
随着L3车辆进入市场,传统汽修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车辆配备大量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高算力芯片和复杂线控系统,普通维修工具和流程已无法应对。
此时,一套高效的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系统,将成为汽修厂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
为什么“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系统”至关重要?
首先,它能实现车辆电子档案的智能化管理。L3车型的软件版本、传感器校准记录、OTA升级历史等数据繁杂,系统可自动归档,确保维修有据可依。
其次,支持故障码深度读取与远程诊断对接。系统可连接原厂诊断平台,快速定位自动驾驶模块异常,避免误判或漏修。
再者,系统还能联动配件库存与技术公告,确保更换的传感器或控制器符合原厂规格,保障系统安全性。
更重要的是,对于参与事故车辆检修的修理厂,系统可生成合规的维修报告,作为保险理赔或司法鉴定的辅助材料,提升专业公信力。
结语:智能驾驶时代,汽修也要“智慧升级”
L3自动驾驶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整个汽车生态的重构。从车企责任到事故认定,从用户使用到售后维保,每一个环节都在变革。
对汽修厂而言,拥抱数字化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借助如“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系统”这样的工具,不仅能提升维修效率与准确性,更能在未来智能汽车服务市场中抢占先机。
自动驾驶时代已来,你的汽修厂,准备好了吗?
"自动驾驶事故责任终于明确了!"2025 年 5 月 8 日,工信部、司法部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事故处理指引》,首次明确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事故由车企承担主要责任。这意味着,当车辆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因系统故障引发事故时,车企需承担最高 90% 的赔偿责任。新规实施后,特斯拉、小米等车企连夜修改宣传文案,智能汽车行业迎来 "责任重构" 时代。本文结合最新政策、典型案例及技术解析,为你深度解读这场影响数亿车主的变革。
一、责任重构:从 "甩锅游戏" 到 "车企买单"
1. 分级定责:技术等级决定责任主体
L0-L2 级(辅助驾驶):驾驶员为第一责任人,需全程监控系统运行。例如,2025 年 5 月济青高速事故中,驾驶员因过度依赖 L2 级辅助驾驶导致追尾,被判承担全部责任。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系统激活状态下,车企需承担主要责任。北京某车企测试车在隧道内误判标线引发事故,最终由车企赔偿受害者 87 万元。
特殊场景:若事故由道路施工、信号故障等第三方因素导致,责任将由道路管理单位或市政部门承担。
2. 举证责任倒置:车企需自证无责
数据强制保存:新规要求车企完整保存事故前 90 秒的驾驶数据(含视频、系统日志等),否则承担不利推定责任。小米 SU7 事故中,车企因及时提交 EDR 数据,为责任认定提供关键依据。
第三方鉴定:引入 "数字孪生" 技术还原事故过程,如深圳法院通过虚拟场景复现,判定某车企因算法缺陷承担 60% 责任。
二、行业地震:车企集体 "去自动驾驶化"
1. 宣传话术大清洗
禁用误导性术语:"自动驾驶"" 智驾 "等词汇被全面禁用,统一改为"L2 级辅助驾驶 "。某车企因宣传"0 接管 " 被罚款 2000 万元,市场部负责人引咎辞职。
功能边界细化:特斯拉 FSD 改称 "智能辅助驾驶",官网新增红色警示框提示 "系统无法应对所有路况";蔚来 NOP 明确标注 "需全程监控,暴雨天自动降级"。
2. 技术路线调整
冗余设计强化:华为 ADS 4.0 采用激光雷达 + 视觉融合方案,探测距离提升至 600 米,可识别侧翻卡车等异形障碍物。
OTA 升级严控:未经充分验证的软件升级需按召回流程审批,某车企因一年 OTA 27 次被重点约谈。
三、车主权益:从 "风险自担" 到 "全面兜底"
1. 赔偿机制升级
强制责任险:车企需购买 "自动驾驶责任险",单次事故最高赔付 500 万元。北京试点 "车企 + 保险" 联保模式,覆盖系统缺陷、数据泄露等风险。
电池安全标准:新规要求电池系统在碰撞后 5 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小米 SU7 事故中,若车辆起火时间早于这一标准,车企将面临更重责任。
2. 用户教育强化
强制风险测试:购车时需通过 "自动驾驶功能认知测试",未达标者不予交付车辆。某品牌因未履行告知义务,被判赔偿用户精神损失费 10 万元。
接管培训:L3 级车主需完成 10 小时紧急接管模拟训练,包括暴雨天、施工路段等极端场景。
四、典型案例:责任认定的 "教科书式" 范本
1. 小米 SU7 高速碰撞案(2025 年 3 月)
事故经过:车辆在 NOA(L2 级辅助驾驶)状态下因施工路段改道发生碰撞,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事故。
责任判定:系统及时发出预警且无技术缺陷,驾驶员因未及时响应接管请求被判全责。但小米因未明确标注 "施工路段禁用 NOA",被责令整改并罚款 500 万元。
2. 北京 Robotaxi 碰撞案(2025 年 4 月)
事故经过:L4 级自动驾驶车辆因传感器故障与行人发生碰撞。
责任判定:车企承担全部赔偿责任,道路管理单位因未及时修复信号灯故障被追偿 20%。
五、未来趋势:技术迭代与法律完善并行
1. 技术升级方向
车路云一体化: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实现 "车 - 路 - 云 - 网 - 图" 协同,事故率降低 86%。
量子通信应用:北理工研发的量子纠缠雷达在浓雾中探测距离提升 300%,为自动驾驶提供绝对安全的通信保障。
2. 法律体系完善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拟增设自动驾驶责任专章,明确车企数据提供义务及消费者索赔路径。
地方性试点突破:深圳、北京等地允许车企有条件承担 L3 级事故责任,为全国立法积累经验。
智能汽车新规的落地,标志着自动驾驶从 "技术狂欢" 进入 "责任觉醒" 时代。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明确的安全保障和更清晰的维权路径;对于车企而言,则是技术硬实力与合规经营能力的双重考验。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所言:"真正的智能汽车,不仅要能跑,更要能 '负责任地跑'。"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模式是一种时代的高科技技术,也是未来汽车的主流研发方向,驾驶员不需要手握方向盘,开启这个模式,车子可以自动驾驶。(除去人工驾驶L0)自动驾驶拥有5个级别,那厂商常挂在嘴边的L2级、L3级自动驾驶,分别代表着什么?
L1级别就是车辆给驾驶员一些简单的辅助,具代表的技术就是ACC自适应巡航,通过车身上的雷达系统检测周围路况,实现自动跟车、加速、减速、刹车等。市面上绝大多数车型上都有配备,是基础的驾驶辅助功能。
L2级别可以说达到了半自动驾驶,可以实现车辆对多项功能进行操作,双手可以进行短暂的休息,但仍需做好随时接手驾驶任务的准备。L2级别包括的功能有:全速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主动车道保持、限速识别、自动变道等等。
L3级别可以做到车辆在特定环境中实现部分自动驾驶的操作,可以根据路况环境判断可以自动驾驶还是返回给驾驶员手动操作。来到这个级别,才算自动驾驶的真正开端,车辆几乎可以独立完成全部的驾驶操作,甚至可以刷刷微博。
来到L4级别,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了,不需要驾驶员手动操控,车辆完全可以根据系统的判断瞬时做出正确操作。驾驶者只需要坐在驾驶位上做想做是事情,相当于有个专职司机了。这个级别就是目前汽车自动驾驶的目标了,达到这个级别的车辆,遇到任何场景都不需要人为操作,可以躺在车里睡大觉。
目前,大部分汽车都处在L2级别,但是L3级别的脚步也在加快,甚至物流企业已经应用了L4级别,只是还未能载人。目前的L2、L3虽然便利,但仍存在着风险,当驾驶员接管方向盘时,需要几秒的稳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