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莉霞在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内蒙古在氢能领域的多项重要进展和未来规划,展现了自治区在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助力绿色能源转型方面的积极作为。


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莉霞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内蒙古在氢能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全区生产绿电超2000亿度,发行全国首张绿电国际碳足迹证书,并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特高压绿电交易,绿电交易规模居全国首位。此外,自治区还积极推动氢能产业链建设,一批氢能相关企业总部注册落地,为氢能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氢能产业未来规划明确

在2025年的工作安排中,内蒙古自治区将继续发力氢能产业,推动其成为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自治区将加快推进绿电制氢项目,打造氢能产业先行区,建设乌兰察布至燕山石化输氢管道、赤峰至锦州港至上海绿氢走廊,并开展锡林郭勒至曹妃甸输氢管道前期工作。同时,自治区还将支持盟市建设绿色氢氨醇、氢能应用基地,推动氢能产业在交通、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推动现代煤化工与氢能耦合发展

自治区将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推动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新能源的耦合发展。通过高水平建设鄂尔多斯国家现代煤化工示范区,自治区将重点推进国能煤制油、宝丰煤制烯烃、久泰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力争煤化工产业链产值稳定在千亿元以上。在这一过程中,绿氢将成为推动煤化工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

打造氢能产业先行区,建设输氢管道网络

为巩固新能源产业的领先地位,自治区将加快推进氢能产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 加快推进绿电制氢,推动绿电转化为绿氢、绿氨、绿醇,打造氢能产业先行区。

  • 建设乌兰察布至燕山石化输氢管道、赤峰至锦州港至上海绿氢走廊,并开展锡林郭勒至曹妃甸输氢管道的前期工作。

  • 支持盟市建设绿色氢氨醇生产基地和氢能应用基地,推动氢能产业在交通、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构建风光氢储全链条产业体系

自治区将坚持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做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实施113个延链补链项目,聚焦发电机、变流器、逆变器、系统集装箱等核心零部件,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700亿元。通过风光氢储全链条发展,自治区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为全国绿色能源转型提供内蒙古经验。


输氢管道项目进展

乌兰察布至燕山石化输氢管道,2025年开工

2025年1月18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告提出,2025年将力争开工乌兰察布—燕山石化输氢管道项目,累计建成24座加氢站。

据悉,该项目依托乌兰察布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生产绿氢,计划年供氢能力达到50万吨,其中一期工程年产绿氢10万吨。绿氢通过约1132公里长输管道送至燕山石化、天津石化、石家庄炼化,用于部分替代现有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灰氢。

日前,该项目的输氢管道部分已启动招标工作。2024年4月1日,中石化新星(内蒙古)西氢东送新能源有限公司发布了内蒙古乌兰察布至京津冀地区氢气输送管道示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相关招标公告。再次确认建设输氢管道为1145公里。

赤峰至锦州港至上海绿氢走廊

该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在“十四五”期间提出的重要绿色能源项目之一,旨在通过建设绿氢产业链,推动区域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全国领先的氢能产业基地,推动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绿色能源转型。

锡林郭勒至曹妃甸输氢管道

据悉,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34.5亿元,管道起点位于张家口康保制氢厂旁的康保首站,终点位于唐山市曹妃甸末站,途经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的20个区县,管道线路总长度约为1037.82公里。管道设计压力为7.2兆帕,管径为813毫米,设计年输送氢气量为155万吨。这条管道的建成将有力推动京津冀地区氢能一体化发展,并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1100万吨。

近日,由张家口海泰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康保——曹妃甸氢气长输管道项目已开始勘察测量工作,预计今年5月正式开工,2026年底投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口径、最大输量的绿氢管道。该项目去年年底获省发改委批复,今年8月底,管道线路延长后的该项目,再次获得省发改委批复。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