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绿电直连?绿电直连怎么干?

发布于 2025-10-31 11:06:07

5月30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650号文),彻底打破电力输配的"铁幕":
物理直供,溯源无死角:新能源通过专用线路直接输送至用户,每一度电都能清晰追踪来源,完美应对欧盟碳关税"证电合一"的严苛要求。
破局隔墙售电死局:不同于分布式光伏通过公共电网"曲线救国",绿电直连以物理专线规避过网费争议,企业可直接锁定绿电价格,成本降低5-11分/度。
政策组合拳出击:配套《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1192号文),明确直连项目可减免系统运行费,同时通过容量机制分摊专线成本,破解"专线贵、用不起"的困局。

查看更多

关注者
2
被浏览
20
1 个回答
LingTan
LingTan 12小时前
h2harbor.com 氢港

一、什么是绿电直连?

绿电直连,简单来说,就是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不接入公共电网,而是通过专用线路直接向单一用户供电 ,实现电量物理溯源的一种供电模式。这就好比在发电端和用电端之间搭建了一座专属 “电力桥梁”,让绿色电力能够点对点直达用户,避免了与火电等其他电源在电网中的混合传输。

与传统 “源 - 网 - 荷” 模式相比,绿电直连有着不可忽视的核心优势。首先,物理溯源清晰,专线供电避免绿电与火电混输,满足国际碳核算 “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要求,如欧盟 CBAM 机制,对于那些需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对产品碳足迹有严格要求的企业来说,绿电直连能让他们清楚地展示电力来源,底气十足地走向国际市场。

其次,消纳效率大幅提升。就近就地消纳,减少长距离输电损耗,还能缓解电网调峰压力。想象一下,在西北风光大基地,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通过绿电直连,直接输送到附近的工厂或园区,既减少了 “电力长途跋涉” 的损耗,又让电网不用再为远距离输电和调峰而 “压力山大”。

再者,企业降本增信。跳过电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企业还能获取绿电 “身份凭证”,助力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以江苏的绿电直连试点项目为例,某企业通过绿电直连,不仅降低了用电成本,还凭借绿电的 “绿色光环”,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更多订单。
640.jpg

二、绿电直连该如何落地实施?

绿电直连该如何落地实施呢?这就需要从规划、主体、技术和价格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一套完整的实操路径。

(一)规划先行:构建 “源荷储” 一体化生态
以负荷为核心锚定电源规模:在绿电直连项目中,负荷是确定电源规模的关键因素。山东的 “负荷主责” 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由用电企业主导项目规划,按照 “最小必需负荷” 申报容量,这样可以避免电源规模过大或过小,确保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时,配套建设储能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新疆就要求储能时长达到 2 - 4 小时,以应对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实现 “自发自用为主、余电上网为辅” 的目标,上网电量通常不超过 20% ,既保障了企业的用电需求,又能将多余的电量输送到电网,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空间布局聚焦就近消纳:为了减少输电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绿电直连项目在空间布局上应优先考虑在同一县(市、区)内布局电源与负荷,实现就近消纳。东营海上光伏电站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就近为临港工业负荷供电,年发电量可达 17.8 亿千瓦时,大大降低了输电成本,提高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对于那些确实需要跨区域布局的项目,则需要进行专题评估,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二)多元主体协同:打破电网垄断,激活市场活力
投资模式创新:绿电直连项目的投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用户自建电源,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实现绿色电力的自给自足;也可以由发电企业投资,发挥其在发电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优势;还可以通过双方合资共建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项目的发展。专线投资则由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分担,这样可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项目的可行性。以临沂的 “绿电换煤炭” 项目为例,山钢与新能源企业合资建设光伏电站,不仅实现了绿电直连,还成功置换了 98.5 万吨标煤能耗指标,为企业的绿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契约机制保障:当电源和负荷的投资主体不同时,为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需要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PPA)或能源管理合同。这些合同应明确产权划分,避免出现产权纠纷;同时,也要明确调度权责,确保电力的安全稳定供应。上海城投与科思创签订的 10 年直供协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锁定绿电价格与消纳量,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参考的合作模式。

(三)技术赋能:破解 “间歇性” 与 “溯源难” 双痛点
储能 + 柔性负荷调峰: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是制约绿电直连发展的一大难题,而储能技术和柔性负荷调峰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通过配置锂电池储能,可以平滑风光出力波动,甘肃酒钢项目就配置了 15% 容量、2 小时储能,有效提高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结合用户侧负荷响应,如数据中心错峰用电,将峰谷差率控制在规划值内,降低电网交互压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减轻电网的负担,实现电力供需的动态平衡。

区块链溯源系统:为了满足国际碳认证体系的要求,解决绿电溯源难题,区块链溯源系统应运而生。参照欧盟 “电池护照” 标准,建立从发电端到用户端的全流程数据上链存证,每一度电都有对应的光伏板编号可查,生成不可篡改的绿电消纳证明。江苏试点项目就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通过区块链技术,让绿电的来源和去向一目了然,直接对接国际碳认证体系,为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价格机制:算清 “经济账” 与 “环境账”
电价构成透明化:绿电直连的电价构成应该清晰透明,让用户清楚了解每一项费用的来源和用途。基础电价由发电成本协商确定,反映了电力的生产成本;专线运维费替代传统过网费,用于补偿专线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绿证附加费则是可选的,约 0.01 - 0.05 元 / 千瓦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是否购买。山东规定自发自用电量免交系统备用费,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据测算,可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10% - 15%,提高了企业参与绿电直连的积极性。

环境溢价变现:对于出口企业来说,绿电直连不仅可以降低用电成本,还能通过降低产品碳足迹,提升国际竞争力。某光伏组件厂通过绿电直连,碳强度下降了 30%,成功规避了欧盟碳关税,预计到 2030 年,铝制品关税可能高达 80 欧元 / 吨,而使用绿电直连的企业则可以有效降低这一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环境溢价的变现 。
7cc6e9306f67b0e5fd008fe182c11b1a.jpg

三、绿电直连的价值和收益在哪?

1、对于用电企业
绿色身份证:打破贸易壁垒,随着欧盟“碳关税”(CBAM)、新电池法等绿色贸易政策的实施,出口企业如果没有使用足够比例的绿电,产品可能面临高额关税或被市场禁入。绿电直连提供了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绿电使用证明,是企业出海的“护身符”。
稳定长期用能成本:通过与新能源电站签订长期的购电协议(PPA),企业可以锁定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用电价格,有效规避电力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提升品牌形象与ESG评级:在全球追求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使用100%绿电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价值和吸引投资者的重要砝码。
2、对于发电企业(新能源项目)
锁定优质客户,保障消纳:不用再担心发的电上网难、或者在电力市场中“贱卖”。通过直连模式,找到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大买家”,收益预期更加明确,也更容易获得项目融资。
获取“环境溢价”收益: 由于绿电直连的电具有“绿色身份”的附加值,其售价通常会高于普通的煤电上网电价。这部分高出的价格,就是发电企业通过出售“绿色属性”获得的额外收益。
3、对于新能源产业
促进就近消纳,减少能源浪费: 在新能源富集的地区,通过直连模式将电力就地转化为产业优势,避免了远距离输电的损耗和对大电网的冲击。
创新电力市场模式: 推动了“源网荷储”(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一体化发展,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探索。

四、典型案例

理论上的可行性和政策上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实际的落地案例更能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绿电直连的魅力和潜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典型的绿电直连案例,了解这些先行者是如何在绿电直连的道路上破局前行的。

(一)工业重镇的 “绿电置换”—— 山东临沂
山东临沂,作为传统的工业重镇,钢铁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钢铁行业高耗能、高排放的特点,也给当地的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山钢永锋临港基地二期项目,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一方面,项目新增负荷需要大量电力支持;另一方面,能耗指标缺口限制了项目的发展。

当地政府和企业通过深入研究,采用 “绿电直连 + 能耗置换” 模式,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他们配套建设了 200MW 光伏电站,通过专线直接为基地供电,满足了 30% 的用电需求。这不仅减少了对传统火电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还通过置换出的煤炭指标,用于其他产能,实现了 “减煤增绿” 双达标。这一模式为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树立了标杆,也为其他高耗能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城市废弃物的 “绿色逆袭”—— 上海垃圾焚烧直连
在上海,城市废弃物处理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垃圾焚烧发电作为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虽然能够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但长期以来,却面临着国补拖欠导致的现金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城投创新思维,将旗下 6 个垃圾焚烧厂整合起来,将 7.9 亿千瓦时电量,通过专线直供数据中心、工业园区。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的现金流问题,还通过绿电交易,实现了环境价值的变现,单度电溢价达到 0.03 元。这一案例开创了 “隔墙售电” 向 “绿电直连” 升级的 “上海方案”,为城市废弃物处理和绿色能源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海上能源的 “孤岛互联”—— 东营海上光伏
在东营,全国首个 GW 级海上光伏电站的建成,成为了绿电直连的又一典范。该电站配套建设海底电缆,直接连接临港化工厂区,年发电量高达 17.8 亿千瓦时,能够满足 267 万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同时,通过 “风光储” 一体化设计,实现了海上发电与陆地负荷的实时匹配,为沿海高耗能产业提供了零碳电力解决方案。这一项目的成功,不仅展示了海上光伏的巨大潜力,也为海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

五、未来展望

随着 2025 年各省实施细则密集落地,绿电直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向着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强大的资本支持迈进,展现出令人期待的发展趋势。

对于企业而言,抢占绿电直连先机,既是应对碳关税的 “必答题”,更是降本增效的 “加分项”。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这条 “绿色专线” 将成为能源转型的 “高速通道”,助力我国从 “绿电生产大国” 迈向 “绿电价值强国”,在全球绿色能源发展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点击登录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手机
浏览

扫码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