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方国资的举动“反常”,开启一场规模空前的资产大腾挪。
吉林银行一次性上市2000多套房产;
天津银行挂售1200套;
兰州银行抛售1700多套;
北京西城区国资旗下的天恒置业集团挂牌111套房产。
真正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四川农信行,2024年以来累计挂售房产超过6900套!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房地产中介公司汗颜。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甩卖行为中,折扣力度堪称“骨折价”。部分房产直接降到市场价的5折。奇怪吗?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地方政府应该是房价的“守护者”才对啊。土地财政依赖了这么多年,房价下跌对地方政府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们为什么要“自毁长城”?
更奇怪的是地域分布。
这场抛售潮的主力并非来自房地产泡沫最大的东南沿海城市,而是东北、西部地区和中部省份。大连、吉林、天津、兰州、四川……这些地方的国资平台仿佛约好了一样,同时开始“甩货”。
为什么?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信号?
要理解当下,不妨跟随政智堂将目光投向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连年征伐匈奴,国库空虚,怎么办?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想出了一招妙棋——盐铁专营。
在此之前,煮盐、冶铁都是民间买卖,政府只收税。但汉武帝大手一挥,将这些最赚钱的行业全部收归国有。结果如何?政府确实短期内获得了巨额收入,支撑了对匈奴的战争。但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官营铁器质量低劣、价格高昂,农民买不起好农具,生产效率不升反降。
到了汉昭帝时期,一场著名的“盐铁会议”召开。贤良文学们一针见血地指出:“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意思是政府与民争利,最终会损害整个经济的活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平台公司大量持有房地产,本质上也是一种新型的“盐铁专营”。只不过专营的对象从盐铁变成了土地和房产。
这套模式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期确实有效——政府卖地收入丰厚,国企持有房产不断升值,银行抵押物价值充足,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但所有的闭环都有被打破的一天。
当人口红利见顶,当城镇化速度放缓,当经济增速换挡,这个闭环就开始出现裂痕。今天的国资抛售房产,某种意义上正是新时代的“盐铁会议”——政府正在从与民争利的领域战略性撤退。
这不是溃败,而是调整;不是恐慌,而是清醒。
理解地方国资为何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集体抛售房产,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词:财政压力、资产轮动和政策导向。
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危机
先看一组数据:2024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约12.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主要卖地收入)同比下降16%。一些中西部省份的降幅甚至超过30%。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年收入10万元的家庭,突然变成了7万元。而家庭的固定支出(公务员工资、基建维护、民生保障等)却一分不能少。
钱从哪里来?
无非三个渠道:上面给、自己赚、借。
“上面给”的转移支付有限;
“借”已经让地方政府债台高筑;
唯一的选择就是“自己赚”——盘活手中的存量资产。
而房产,正是地方政府手中最大的一块“硬资产”。
资产轮动:从“不动产”到“动产”
更深层次的逻辑是资产形态的转变。
在经济增长的高速期,持有“不动产”是明智的——因为资产价格在持续上涨。但在经济转型期,“流动性”比“资产规模”更重要。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太平盛世应该多买田地房产(不动产),但在战乱逃难时,就必须把房产换成金银细软(动产)。
现在的地方政府,正处于从“太平盛世”向“转型阵痛期”过渡的阶段。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是随时可以动用的现金,而不是一堆看似价值连城却难以变现的钢筋水泥。
这就是一场静悄悄的资产大轮动:从僵化的“不动产”转向灵活的“动产”。
政策导向:中央的“闲置资产盘活”战略
如果你关注政策动向,会发现从2022年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就多次发文要求“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
2023年,财政部更是直接印发《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地方政府存量资产盘活利用。
具体的措施包括:基础设施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PPP模式、资产证券化等。
说得直白点:中央正在鼓励地方把能卖的都卖了,把死资产变成活钱。
在这个大背景下,地方国资抛售房产就不再是个别行为,而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统一行动。
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这波抛售潮中,东南沿海城市的身影并不多见,反而是东北、西部地区和中部省份在唱主角。
为什么?
这背后揭示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层分化。
东三省曾经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城镇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但近年来,人口持续外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十年间人口净流出超过1000万。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整个东莞市的人口搬空了。
人走了,房子留给谁?
在东北,出现了大量“有价无市”的房产。挂牌价可能还在1万元/平,但真正能成交的价格可能只有5000元/平,甚至更低。
这种情况下,国资选择“割肉离场”反而是明智的:现在卖虽然亏,但再过几年,可能连买家都找不到了。
西部地区的情况略有不同。在“西部大开发”和“脱贫攻坚”的政策红利下,许多西部地区在过去十年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
新城、新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这些新区的共同问题是:产业支撑不足,人口导入缓慢。
结果就是:房子建好了,人没来。
甘肃某个县级市,新建的开发区能容纳10万人,实际入住不到2万。夜幕降临时,整个新区漆黑一片,被当地人称为“鬼城”。
这些地方的国资平台手中积压了大量闲置房产,如今到了必须“清理库存”的时候。
反观东南沿海,虽然房价更高,泡沫更大,但为什么国资抛售的案例相对较少?
答案在于人口净流入。
深圳、杭州、苏州等城市,每年都能吸引大量年轻人口流入。这些新移民构成了房地产市场的天然“接盘侠”。
更重要的是,沿海地区经济活力强,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相对较小,没有必要急于抛售资产。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悖论:越是需要卖房的地方,越卖不掉;越是不需要卖房的地方,反而越不急着卖。
而在这场抛售潮中,银行特别是农信行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
为什么银行会有这么多房产?这要从银行的业务本质说起。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部分购房者出现断供。银行收回抵押房产,通过法拍程序处置。
但在三四线城市,法拍房同样面临“有价无市”的困境。流拍多次后,银行不得不自己持有这些房产,从“银行”变成了“房东”。
吉林银行的2000多套房产、天津银行的1200套房产,大部分都是这么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农信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了这波抛售潮中最为积极的参与者。
为什么?
因为农信行主要服务于县域经济和农村地区,本身就承担着更多的政策性任务,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与此同时,农信行在过去的房地产狂欢中,也大量参与了房地产相关贷款。如今泡沫退去,它们的不良率压力最大,自然最有动力处置手中的房产资产。
地方国资批量抛售房产,传递出的最明确信号就是:中国经济的“去地产化”已经不可逆转。
即将迎来的房产税则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房产税的开征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读者私信留言表示不信,甚至表明的理由是“有房的人占大多数,政府不敢得罪大多数人”。
这种逻辑看似有理,实则大谬。
首先,政府开征房产税不是为了“得罪人”,而是为了建立地方财政收入的长效机制。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背景下,房产税是必然的选择。
其次,地方国资当前抛售房产的行为,实际上是在为房产税的开征清理障碍——政府自己都不持有大量房产了,出台房产税政策时受到的利益羁绊自然就少了。
更深层次的转变在于资产形态的革新。
地方国资抛售房产,并不是简单的“卖房子”,而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化设计,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
举个例子:某地方政府手中有1000套闲置公租房,每年租金收入5000万元。如果直接卖房,可能只能卖10亿元。但如果把这些房产打包成REITs产品发行,可能估值能达到15亿元。
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要推动“闲置资产证券化”的原因——它能够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回到开头,地方国资的大规模抛售,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1.价格重构:国资定价的标杆效应
当国资以市场价的5折抛售房产时,实际上是在为所在区域的房价重新定价。
这就像拍卖行里的“起拍价”,一旦有人以某个价格成交,这个价格就会成为市场的新基准。
可以预见,这些国资抛售的房产将成为所在区域的价格锚,拉动整个区域的房价重心下移。
2.供需逆转:从“短缺”到“过剩”的心理转变
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的影响。
过去二十年,中国人对房地产的认知一直是“稀缺资源”。但地方国资的抛售行为,彻底打破了这种认知。
原来政府手里有这么多房子!原来他们也在急着卖房!
这种心理转变将从根本上改变市场预期,从“怕买不到”转向“怕买贵了”。
3.价值回归:从“投机品”到“消费品”
最终,房地产将回归其本质——居住属性。
当投机属性被剥离,房价将逐渐向其使用价值回归。这个回归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却是必要的。
就像股票市场,只有当泡沫被挤出,价值投资才会成为主流。
有人问了,面对这场深刻的变革,我们该如何应对?
如果你持有多套房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房产,现在是时候重新审视你的资产配置了。
房产在未来很可能不再是“增值资产”,而只是“耐用消费品”。把过多的财富集中在房产上,无异于把鸡蛋放在一个正在漏水的篮子里。
分散投资、降低房地产占比应该是明智之选。
对于尚未购房的刚需群体,这或许是一个好消息。
随着房价泡沫的挤出,住房的可负担性正在提高。
选择那些人口净流入、产业支撑强的城市和区域,避开那些人口外流、产业空洞的地区。
而房地产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新机会的开启。
地方国资抛售房产回收的资金,最终会投向哪里?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
聪明的投资者应该顺势而为,把目光从房地产转向这些代表未来方向的领域。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大一些,会发现地方国资抛售房产只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
过去依赖“土地财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取而代之的将是“股权财政”。
什么是股权财政?
就是地方政府通过持有新兴产业企业的股权,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从而获得可持续的财政收入。
合肥市政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通过投资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企业,合肥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实现了从“土地财政”到“股权财政”的成功转型。
现在的地方国资抛售房产,回笼资金,很大程度上正是在为转向“股权财政”准备弹药。
地方国资批量甩卖房产,看似是房地产时代的终结,实则是新经济周期的开始。
这就像1998年的国企改革,当时数以千万计的工人下岗,短期内阵痛剧烈。但正是那场改革,为中国加入WTO、开启经济黄金十年扫清了障碍。
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类似的变革。
房地产作为经济引擎的时代正在落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将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阵痛难免,但前途光明。
对于我们而言,理解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资产配置和职业规划,才是明智之举。
不要为逝去的时代叹息,而要为到来的新时代做好准备。
因为,结束即是开始。
2025年即将过去,2026年充满了更多希望,关注我!尽全力帮助你找到有确定性的方向、趋势、研判。
来源:政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