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个卫星星座?

发布于 2025-04-28 14:05:41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商业模式的多样化,中国的卫星星座建设正迎来爆发式发展,多领域星座正不断补强我国“空天信息”能力。

查看更多

关注者
0
被浏览
27
2 个回答
TNT
TNT 3小时前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根据你好太空统计,中国目前在册的卫星星座共计100个,其中包括商业航天项目88个,国家级战略工程12个。如图所示:
weixin.jpg
根据卫星类型,我们将这些卫星星座划分为以下六类:
1、通信星座:千帆星座、GW星座、HONGHU-3、天基互联全球低轨通信星座、天象星座、天启星座、智慧天网星座、翔云星座、极光星座、昆仑星座、小蜘蛛网、瓢虫系列卫星、天通一号、盛腾星联网星座、行云星座、天链一号、地月空间三星星座
2、导航星座:微厘空间卫星星座、大湾智通、北斗星座
3、遥感星座:三体计算星座、秦岭小卫星星座、太湖星座、灵鹊星座、天算星座、东方慧眼、星时代星座、西光壹号、MCMI星座、吉林一号、太行星座、女娲星座、株洲星座、金紫荆星座、天卫星座、天仙星座、微景一号星座、高景系列卫星、天府星座、齐鲁-金紫荆卫星星座、海丝星座、国智恒好年景农业遥感卫星星座、海王星座、丝路卫星星座、36天罡星群、珠海一号、未来碳星计划、重明星座、钟子号星座、丝路天图星座、AIRSAT星座、齐鲁卫星星座、环天星座、天智系列卫星、昊天星座、四象星座、海南卫星星座、SmartSAT星座、碳卫星星座、双超星座、冰雪星座、北京三号系列卫星、张掖SAR卫星星座、绵阳星座、道达星座、黄河卫星星座、TEE星座、安溪铁观音星座、华水星座、祁连系列星座、云南智能星座、超低轨实景三维卫星星座、中国交通星座、高分星座、中国海洋卫星、环境减灾系列卫星、资源三号、浙江海洋卫星、陆地探测一号
4、气象星座:商业红外星座、云遥气象星座、天目一号、应龙卫星
5、混合星座: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楚天星座、中安国通一号、星池计划星座、浪潮光音星座、平天星座、UniverseXsat特种智能星座、千乘星座
6、其他星座:仰望星座、天琴计划、太极计划、NEO系列太空资源开采星座、贵州星座、寻隐星座、霍尔果斯卫星星座、实践卫星。

根据你好太空统计,中国目前在册的卫星星座共计100个,其中包括商业航天项目88个,国家级战略工程12个。如图所示:

TNT
TNT 1小时前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02星座建设进度

根据卫星星座的建设进度,我们将其分为三类:组网完成、组网中、已发射试验星但暂无后续进展或未公开更多信息。
1、组网完成(11个)
北斗星座:北斗卫星星座采用地球同步轨道(GE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和中圆地球轨道(MEO)三种轨道卫星构成混合导航系统,涵盖北斗一号、二号和三号系列。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测试评估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目前还剩24颗北斗卫星在轨运行。
中国海洋卫星:中国海洋卫星由国家海洋局主导建设,专注于海洋环境监测。截至目前,已实现包括海洋一号、海洋二号、中法海洋卫星以及海洋三号等在内的13颗卫星组网运行。
小蜘蛛网:“小蜘蛛网”是由银河航天打造的国内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由8颗高性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组成,现已全部完成组网。
瓢虫系列卫星:瓢虫系列卫星由中科天塔与九天微星联合研制并运营,由7颗小卫星组成,于2018年12月7日搭载长二丁火箭升空入轨。其中,主星“瓢虫一号”为百公斤级卫星,设计寿命为2年,其余包括3颗6U立方星和3颗3U立方星,设计寿命仅1年。
天链一号:天链一号是航天科技五院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由5颗卫星组成,目前已实现全星座组网运行。
环境减灾系列卫星:环境减灾系列卫星由应急管理部和生态环境部牵头组织建设,星座包括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以及环境减灾二号05、06卫星。所有卫星均已完成发射并在轨稳定运行。
地月空间三星星座:地月空间三星星座由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牵头,目标是发射三颗试验卫星DRO-A、DRO-B和DRO-L。2024年2月3日,DRO-L成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3月13日,DRO-A/B发射后未入轨,历经约850万公里“极限救援”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8月30日,三颗卫星成功完成在轨部署。
资源三号:资源三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民用高分辨率光学立体测绘卫星,已实现资源三号01星至03星的组网并在轨稳定运行。
天通一号:天通一号是由中国电信运营的我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021年1月20日,天通一号03星成功发射,并与天通一号01星和02星共同完成组网部署。
安溪铁观音星座:安溪铁观音星座由中科新桥负责运营,目前安溪铁观音一号、二号卫星已成功发射并完成组网。
陆地探测一号:陆地探测一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A星和B星分别于2022年1月26日、2月2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顺利完成在轨组网与测试。
3a763d338e3113b43a558a6fc650627c.jpg

2、组网中(60个)
千帆星座:又称G60星链,是由垣信卫星运营的低轨互联网宽带通信卫星星座。该星座计划总计发射约1.5万颗卫星,并预计在2025年完成648颗卫星的部署。截至目前,已成功发射90颗卫星。
GW星座:又称国网星座,是由国资委出资建设、中国星网运营的宽带互联网卫星星座。该星座计划共部署12992颗卫星,涵盖两个子星座GW-A59和GW-A2。按照规划,2025年将发射约260颗。截至目前,已成功发射28颗卫星。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是由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规划的规模达5676颗卫星的低轨通信星座,已完成3个轨道面发射部署,在轨卫星达30颗,可实现24小时全球90%区域覆盖,预计2025年底完成一期72颗卫星组网建设。
灵鹊星座:灵鹊星座是由零重力实验室发布的全自主、高时间分辨率实时对地观测遥感商业卫星星座。该星座2025年初期规划部署132颗卫星,后期扩展至378颗。目前已发射技术验证星灵鹊一号A星和B星、青城一号(灵鹊三号01星)。
天算星座:天算星座是由北京邮电大学王尚广教授团队发起的一个开放开源的空天计算在轨试验平台,整体规划分为三期建设:一期部署6颗卫星,二期24颗,三期将扩展至300颗。目前,一期的6颗卫星已全部成功发射,二期24颗卫星的建设工作也已启动。
东方慧眼:东方慧眼是由陆海空间运营的一组由252颗卫星组成的时空智能星座,计划于2032年全面建成。将实现多载荷协同工作,兼顾陆地、海洋、白天、夜晚,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观测能力。目前已发射珞珈三号01星(烟台一号)和东方慧眼高分01星(烟台二号)2颗卫星。
微厘空间卫星星座:微厘空间卫星星座又称微厘空间低轨卫星系统,是未来导航公司研制建设的低轨卫星系统,规划部署240颗卫星,预计2026年底前后完成120颗卫星发射,实现系统卫星组网及应用。2025年1月13日,首批10颗组网卫星搭载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顺利入轨。
中安国通星座:中安国通星座是由中安国通打造的自主可控空中星座网,规划于2025年前完成198颗低轨卫星的发射部署。2021年4月27日,首发星中安国通一号搭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星时代星座:星时代星座由国星宇航研制并运营,是我国首个“人工智能星座”,规划总规模为192颗卫星。截至目前,已有18颗卫星在轨运行。
中国交通星座:中国交通星座规划由192颗卫星组成,建设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前完成一期快速部署阶段,2030年前完成二期优化升级阶段,2035年前完成三期多重覆盖阶段。和德宇航的天行者星座共48颗卫星已融入中国交通星座,并作为该星座的主要建设单位,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全部48颗卫星的部署。截至目前,中国交通星座已有4颗试验星和5颗业务星在轨运行。
西光壹号:西光壹号高光谱遥感卫星星座由中科西光航天研制,规划部署共158颗卫星,包括108颗通用高光谱遥感卫星、40颗双碳监测高光谱卫星,以及10颗功能型高光谱卫星,致力于打造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面的高光谱遥感卫星网络。目前,已有9颗卫星成功在轨运行。
吉林一号:是长光卫星公司打造的高性能光学遥感卫星星座,规划由138颗卫星组成,涵盖视频、高分、宽幅、红外、多光谱等多个系列。截至目前,已有117颗卫星在轨运行,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秦岭小卫星星座:秦岭小卫星星座是由西安航投推出的遥感卫星星座,规划由128颗卫星组成,分两期建设完成,未来还计划扩展至2000颗小卫星。截至目前,已有8颗卫星成功发射并在轨运行。
女娲星座:女娲星座由航天宏图主导规划,计划分两期部署共114颗卫星,其中一期54颗,二期60颗,建成后将形成全球最大的雷达遥感卫星网络。截至目前,已有12颗卫星在轨运行,包括宏图一号4颗X-SAR卫星和宏图二号8颗X-SAR卫星。
星池计划星座:星池计划是椭圆空间推出的通导遥一体化卫星星座,计划于2026年完成一期组网,2027年完成整体建设。目前,已有3颗卫星成功在轨运行。
金紫荆星座:金紫荆星座是洲际航天在港推出的首个遥感卫星星座项目,规划发射112颗卫星,截至目前已完成12颗卫星在轨运行。
浪潮光音星座:浪潮光音星座是浪潮集团与武汉大学联合打造的由100余颗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组网的通、导、遥、算一体化大型遥感卫星星座。2023年5月21日,首发星珞珈二号(光音二号)01星搭载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天仙星座:天仙星座是由中国电科38所发布的由96颗轻小型、高性能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构成的卫星星座,可部署在多个轨道面。2022年2月27日,首发星巢湖一号SAR卫星搭载长八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云遥气象星座:云遥气象星座由云遥宇航主导建设,计划部署90颗自主研发的气象卫星,涵盖72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和18颗低倾角轨道卫星。截至目前,已成功发射46颗,计划于2025年再发射30颗,2026年完成剩余14颗的发射任务,全面完成星座组网建设。
行云星座:行云星座是中国航天科工四院旗下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计划的航天工程,该工程计划发射80颗行云小卫星,建设中国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截至目前,已完成2颗卫星在轨运行。
天府星座:天府星座是由环天智慧运营的轻小型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也是我国首个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卫星星座。该星座计划部署50颗卫星,已于2022年成功发射东坡01-10号共10颗卫星。据悉,环天智慧原计划于2024年再发射4颗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和1颗SAR雷达卫星,以强化天府星座的服务能力,但这些卫星尚未实施发射。
实践卫星:实践系列卫星是我国用于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的重要卫星系列。据统计,目前已成功发射45颗实践系列卫星。
齐鲁-金紫荆农业卫星星座:齐鲁-金紫荆农业卫星星座由山东产研卫星院与洲际航天联合建设与运营,是全球首个高分辨率农业遥感卫星星座,规划由40颗遥感卫星组成。目前,已成功发射的“金紫荆六号”是该星座的首发星,亦是“金紫荆”星座的联合卫星之一。
海丝星座:海丝星座由厦门大学发起建设,规划由40颗卫星组成,构建涵盖SAR、光学、水色、水温、碳监测等多种手段的天基观测网络。截至目前,已有4颗卫星在轨运行。
国智恒好年景农业遥感卫星星座:国智恒好年景农业遥感卫星星座由国智恒好年景公司推出,规划由40颗农业遥感卫星组成。2019年12月20日,首发星“国智恒好年景中原金水一号(未来号-1R)”搭载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根据计划,星座将在2025年完成组网部署。
天启星座:天启星座是由国电高科自主建设运营的我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规划总数为38颗低轨小卫星。截至目前,已有29颗卫星成功在轨部署,预计将在2025年完成全星座组网。
海王星座:海王星座是由宁波智晖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商业化低成本微波遥感星座,规划由36颗SAR卫星组成。首发星海王星01星(东方至远号)已于2024年5月7日搭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丝路卫星星座:丝路卫星星座是由星邑空间推出的、以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卫星为核心构建的卫星星座,规划由36颗卫星组成。2020年12月22日,首发星智星一号A星成功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36天罡星群:36天罡星群由星通九恒主导建设,规划由36颗搭载高分可见光、高光谱、激光多波束扫描等载荷的低轨遥感小卫星组成。项目原计划于2022年6月底发射首发星,并在2023年5月底前完成全部卫星的组网部署,但截至目前尚未有卫星发射。
高分星座:高分卫星星座是中国国家遥感卫星系统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为全球提供高分辨率、高质量的遥感图像和数据。该星座包括多颗卫星,覆盖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不同成像需求的遥感服务。根据太空地图数据,目前该星座已有35颗卫星在轨运行。
珠海一号:珠海一号是我国首个由民营上市企业发射并运营的商业遥感微纳卫星星座。整个星座由分布在不同轨道的34颗卫星组成,包括视频卫星、高光谱卫星、雷达卫星、高分光学卫星和红外卫星。目前已完成12颗卫星在轨组网运行。
智慧天网星座:智慧天网星座是由清申科技牵头开展的泛同步轨道天基网络解决方案。以8颗中轨道宽带通信网络卫星为一组,构建覆盖全球的通信星座,并可按需扩展为16星(两组)、32星(四组)等多重覆盖网络。2024年5月9日,首发星智慧天网一号01星成功搭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入轨。
钟子号星座:钟子号星座是金硅信息推出的商业频谱监测星座,计划由30颗卫星组成,分两期实施。截至目前已将钟子号01组、02组共10颗卫星发射入轨。
高景系列卫星:高景系列卫星由中国四维运营,涵盖高景一号、高景二号和高景三号,是一组具备高分辨率、大幅宽、快速重访能力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计划2025年完成28颗组网建设,后续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可扩展至56颗卫星。
翔云星座:2014年,现任时空道宇CEO的王洋创办了欧科微航天,推出翔云星座,计划在低轨部署28颗以上的小卫星。2018年11月20日,首发星嘉定一号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丝路天图卫星星座:丝路天图卫星星座由丝路天图公司负责运营,由24颗涵盖高光谱、高分光学、SAR等多类型遥感卫星组成。首发星西电一号于2022年2月27日搭载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后续卫星计划于2025年完成组网,实现全面提升时空分辨率的全天候遥感服务能力。
天目一号:天目一号由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航天天目公司运营,是我国首个兼容北斗、GPS、伽利略和格洛纳斯四大导航系统的低轨气象卫星星座,由太阳同步轨道子星座和低倾角子星座组成,旨在实现全球均匀高质量大气海洋遥感数据获取。截至目前,天目一号已有22颗业务卫星和1颗试验卫星在轨运行,太阳同步轨道业务子星座的组网建设已基本完成。
AIRSAT星座:AIRSAT星座(又称凌云星座)是中科卫星计划于2025年前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低轨遥感卫星星座,拟由21颗卫星组成,包括16颗SAR卫星和5颗光学卫星,分布在8个轨道面。截至目前,已有7颗卫星成功发射入轨。
齐鲁卫星星座:齐鲁卫星星座是由山东产研卫星院运营的低轨遥感卫星星座,计划部署20余颗卫星。截至目前已部署4颗卫星。
环天星座:环天星座由环天智慧负责建设与运营,规划总计发射20颗卫星,预计于2025年完成整体组网。已发射的10颗卫星与天府星座属于同一批次星座。
千乘星座:千乘星座是由千乘探索规划建设的多功能卫星星座,计划构建6颗“千乘一号”星座和14颗“千乘二号”星座,数据类型涵盖可见光、红外、光谱与雷达观测,同时具备窄带通信数据服务能力。2019年8月17日,首发星千乘一号01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仰望星座:仰望星座是由起源太空打造的全球首个商业化光学/紫外太空望远镜星座。项目原计划于2023年完成首期10颗卫星组网,2024年实现20颗卫星的天地一体化部署。然而,截至目前,仅有“仰望一号”太空望远镜于2021年6月11日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天智系列卫星:天智系列卫星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牵头研制,涵盖从天智一号到天智十号(部分为卫星星座),共计17颗卫星。目前,已成功发射天智一号技术验证星,以及天智二号C星和D星,计划于2026年完成全部卫星的组网工作。
昊天星座:昊天星座由内蒙古航数科技主导建设,规划发射16—24颗卫星,主要包括遥感卫星和自主研发的sar载荷卫星等。2024年5月21日,先导星青城一号卫星搭乘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株洲星座:株洲星座是由太空星际投资建设的一套商业化混合式雷达遥感卫星星座。按照规划,星座第一阶段的16颗卫星将于2025年上半年全部完成发射,并实现全球组网运行。此后还将分3个阶段推进建设,预计于2029年全面建成,届时星座总规模将达到114颗卫星。截至目前,已有8颗卫星成功在轨运行。
四象星座:四象星座由四象科技自主设计研制,是国内首个融合“SAR+光学+红外”多源遥感技术的商业小卫星星座。该星座规划由12颗遥感卫星组成,包括5颗SAR卫星、5颗光学卫星和2颗红外卫星。目前,已有3颗多源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入轨,预计2028年左右完成全部卫星的部署与组网建设。
海南卫星星座:海南卫星星座是由微星公司运营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项目整体规划部署12颗卫星,截至目前已成功发射4颗光学卫星。根据计划,2026年将再发射6颗光学卫星,2027年将发射2颗高光谱卫星。
SmartSAT星座:SmartSAT星座是智星空间正在建设的由12颗卫星组成的高时效商业智能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星座。2024年2月3日,首发星济高科创号(智星二号A星)搭载捷龙三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上成功发射。
极光星座:极光星座是极光星通构建的12颗激光通信网络卫星。2024年5月31日,极光星座01星(复旦信息星)、02 星(上海电机学院一号)搭载谷神星一号遥十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此外,极光星座03/04星预计2025年二季度发射入轨。
北京三号系列卫星:北京三号系列卫星是由航天东方红抓总研制、世纪空间投资建设的商业遥感卫星项目。2024年5月20日,北京三号C星星座“一箭四星”成功发射,与此前发射的北京三号A星、北京三号B星实现六星在轨协同工作。
张掖SAR卫星星座:张掖SAR卫星星座由6颗具备InSAR干涉成像能力的雷达遥感卫星组成,是张掖市甘州区赋能产业、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建设项目。2024年9月24日,由张掖星座与天仪研究院合作研制的首发星神启号(原甘州一号)使用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绵阳星座:绵阳星座是由天仪研究院全资子公司绵阳天仪负责建设并运营,由6颗SAR卫星、地面站和数据中心组成。计划2025年完成6颗SAR卫星组网,并同步建成地面站和数据中心。2023年6月7日,首发星涪城一号搭载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道达星座:道达星座由长光卫星与道达天际联合打造,计划共发射6颗新一代低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2022年4月30日,首批4颗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D04~07星)搭载长征十一号海射遥三火箭成功发射入轨,同时也是长光卫星的卫星批产产品。
TEE星座:TEE星座是由沐美星空打造的低轨道光学遥感卫星星座,由3颗卫星组成,具备分辨率优于1米的全色成像能力,并支持光谱成像服务。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监测、海洋观测、应急管理、自然资源调查、市政交通等领域。2024年6月6日,首发星“地球之眼1号”卫星已成功发射。
天琴计划:天琴计划由中科院罗俊院士提出,并由中山大学天琴中心具体推进,规划构建由三颗相同卫星组成、边长约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星座。2019年12月20日,首发星“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按照计划,“天琴二号”预计于2025年前后发射,“天琴三号”有望在2035年前后实施。
太极计划:太极计划是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发起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拟发射3颗卫星在太空构建300万公里臂长等边三角形编队,卫星间两两通过激光建立连接。2019年8月31日,太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华水星座:华水星座是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发起,面向智慧水利建设的遥感卫星星座。截至目前,已成功发射实验星巢湖一号卫星以及首颗光学遥感卫星华水一号。
浙江海洋卫星(蓝碳一号):蓝碳一号是浙江省首颗海洋卫星,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牵头,时空道宇负责卫星平台研制。2025年1月17日,蓝碳一号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根据规划,第二颗和第三颗浙江海洋卫星预计于2025至2026年交付使用。
NEO系列太空资源开采星座:NEO系列是起源太空推出的商业化太空采矿机器人星座。2021年4月27日,首个采矿机器人NEO-01成功发射。而原计划于2022年底发射的NEO-02月球抵近探测器,截至目前仍未实施发射。
祁连系列星座:祁连系列星座是面向甘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打造的甘肃首个商用卫星星座。2024年9月20日,由长光卫星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联合研制的祁连一号卫星(“吉林一号”宽幅02B01星)搭载长二丁火箭成功升空。
640.jpg

3、已发射试验星但暂无后续进展或未公开更多信息(29个)
HONGHU-3:HONGHU-3是蓝箭航天子公司鸿擎科技发布的中国在卫星通信领域的第三个万星星座计划,旨在通过发射1万颗卫星,构建一个全球覆盖的卫星网络。2023年曾利用朱雀2号遥三火箭发射鸿鹄号、鸿鹄2号试验卫星。
低轨卫星星座计划:2025年,洲际航天与阿拉伯信息通讯组织签约,计划合作建设覆盖中东与非洲的6000颗通讯与遥感一体化卫星星座,预计将于2026年开始发射,并可提供每秒100兆的网络连接服务。
三体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即星算计划)由之江实验室联合国星宇航等单位共同打造,规划总规模达2800颗卫星,旨在构建面向未来的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首发星座一箭“12+1”颗卫星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发射,全年将完成超过50颗卫星的星座布局,预计于2030年实现全星座组网。
太湖星座:太湖星座是全球共享星座的示范试点星座,目标是打造全球首个、也是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共享星座,规划部署600颗卫星。
楚天星座:楚天星座是由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研制的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计划,目标是在2030年完成516颗卫星的组网运行。目前,该星座已成功发射首颗试验星楚天一号001星(武汉一号卫星)。
商业红外星座:蔚星科技布局的国内首个商业红外卫星星座,由超过200颗低轨小型红外卫星组成,专注于全球山林野火监测和温室气体探测,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与技术保障。目前,首颗试验卫星“星环号·南信大星”已成功发射,蔚星科技正加紧研制首轨10颗红外卫星,并计划后续进行批量发射。
MCMI星座:MCMI星座是星众空间推出的全微纳卫星遥感星座,计划部署150颗卫星,提供分钟级全球任务响应和全球任意位置遥感图片等服务。预计先导星完成发射后,将于2025年启动小批量卫星发射。
天基互联全球低轨通信星座:天基互联全球低轨通信星座由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政府、上海蔚星科技公司及浙江日月集团联合发起,规划建设由136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组成的星座。项目原定于2020年初发射技术验证星wesat-1,但此后未见更多相关进展信息。
太行星座:太行星座由中北大学联合劢亚科技共同实施,计划由128颗智能卫星组成,整个项目分四个阶段推进,预计于2035年底全面建成。其中,首颗试验星“中北大学一号”将于2025年下半年发射,这也将成为山西高校自主发射的首颗卫星。
天象星座:天象星座由中电网通规划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星座,由60颗综合卫星与60颗宽带卫星组成。2019年6月5日,天象试验1星、2星(又名中电网通一号A星、B星)通过搭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天卫星座:天卫星座由天卫科技运营,融合全色多光谱观测卫星、高光谱观测卫星和SAR卫星,构建起一套全天时、全天候、多谱段的遥感数据获取体系。按照规划,预计将在未来3到5年内完成108颗卫星的组网部署。
大湾智通:大湾智通星座是由广州高新区(黄埔区)大力支持和推动建设的天基信息服务系统,规划由105颗低轨小卫星组成。2019年11月3日,大湾智通星座的首发实验载荷“黄埔一号”搭载长四乙发射入轨。
微景一号:微景一号是航天科技集团旗下深圳东方红公司面向商业市场推出的微小卫星星座项目,计划由80颗微小遥感卫星组成,目前已有2颗卫星成功在轨运行。
平天星座:平天星座是由星移联信规划建设的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分三个阶段部署不少于60颗异构化卫星。首发星“池州一号”预计将于2025年底由智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发射,2026年上半年还将再发射3颗卫星。
未来碳星计划:未来碳星计划由1颗全球星和部署在8个轨道面、每轨4星共33颗卫星组成,计划于2025年底前完成整个星座的发射、卫星组网和部署。
重明星座:重明星座是由椭圆空间打造的空天信息即时服务卫星星座,规划由32颗综合感知卫星组成。星座分三期建设:一期将发射8颗综合感知卫星,二期将发射12颗,三期再发射12颗。计划于2027年前完成一期星座的部署。
UniverseXsat特种智能星座:UniverseXsat特种智能星座由太宇星空构建,是一套集高分辨率、智能化、弹性、高可靠性与低成本于一体的轻小型“通导遥一体化”特种星座系统。该系统由卫星系统、智能地面系统和智能应用系统组成。其中,卫星系统由24颗配备机械臂的低轨与超低轨卫星构成,包括12颗光学卫星和12颗SAR卫星。
应龙一号:应龙一号是由应龙卫星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低轨气象卫星星座,具备全球覆盖能力。首期计划部署12颗卫星,实现小时级的数据更新精度。根据应龙卫星于2022年8月发布的信息,该星座将于三年内,即2025年8月前完成一期卫星的组网工作。
碳卫星星座:碳卫星星座由山东产研卫星院规划建设,规划发射11颗卫星,用于碳排放监测等相关任务,目前尚无更多公开进展。
昆仑星座:昆仑星座是十方星链重点规划项目,主要面向各类低轨用户星和商业火箭提供数据中继与测控服务。远期规划建设由3个轨道面、共9颗卫星组成的完整星座。其一期系统由上海航天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当前正处于正样设计阶段,计划通过3颗中轨卫星实现一期组网运行。
双超星座:双超星座是由赛思倍斯与泰达控股联合发起的超低轨超高分辨率卫星星座,计划于2026年首发2颗卫星,2027年再发射6颗,完成一期共8颗卫星的建设。到2035年,将部署共计48颗卫星,全面建成覆盖超低轨、具备超高分辨率的卫星星座系统。
冰雪星座:冰雪星座由中国伽利略公司主导建设,规划总规模为8颗卫星。2025年2月28日,中国伽利略公司在京组织召开了“冰雪星座”卫星一期工程可研论证任务启动会。
黄河卫星星座:黄河卫星星座由山东产研卫星院规划建设,整体由4颗遥感卫星组成,主要服务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监测与流域安全运行。按照原计划,星座中的两颗超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将于2023年底前完成研制并具备发射条件,但截至目前尚未发射。
云南智能星座:云南智能星座是云南省祥云县与地卫二共同发起的遥感卫星星座,其首发星祥云一号原定于2024年6月发射,截至目前尚未发射。
超低轨实景三维卫星星座:超低轨实景三维卫星星座由刘先林院士发起,并于4月11日注册成立星座建设与运营主体公司——超低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盛腾星联网星座:盛腾星联网星座是由九盛卫星自主建设与运营的通信星座,采用微波与激光相结合的混合体制,旨在构建融合多种技术的天基通信网络。
贵州星座:贵州星座由众星志连规划建设,旨在构建由多颗卫星组成的星座系统。
寻隐星座:暂无更多信息。
霍尔果斯卫星星座:暂无更多信息。
d0def99d8ba22b6781680ec1eca31546.jpg

03星座发展分析

1、卫星发射需求

根据已公布的发射计划,2025年度我国预计发射卫星约2100颗,2030年前15167颗,2035年将达到38410颗。
fb20534d6d430ac85dafca5e8c99a42a.jpg

2、发展机遇

2025年,我国将迎来10余款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首飞(详见《中国有多少家商业火箭公司?》),这将显著提升发射频次与成本效率。同时,卫星制造能力持续扩张,卫星工厂在多地加速布局,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产能大幅提升,为后续大规模星座组网提供有力支撑。
c7d8efe6c9698cf8124315f611a3c29b.jpg

3、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卫星星座规划规模庞大,但实际推进速度仍显滞后。据你好太空统计,目前我国星座规划总量已超过6万颗,而实际发射比例仅为1.19%。这反映出星座建设在实施层面仍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协调发射能力、制造产能与轨道资源管理,已成为制约星座发展落地的核心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星箭产能提升与技术迭代,亟需加快打通卫星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落地路径(可参考《中国商业卫星应用市场突破口在哪里?》),实现“星有其用”,推动星座价值真正落地。
ab35f3148914a4db2076bc466e9a6e82.jpg

总结

卫星星座不仅是航天强国的战略支柱,更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若能在2025-2030年实现成本拐点与技术突破,我国有望在2035年前建成全球领先的低轨卫星网络,重塑太空经济格局。

文章来源:你好太空 ; 文章原标题《中国有多少个卫星星座?》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点击登录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手机
浏览

扫码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