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4日,IDG资本联合基金战略投资方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简称“中华煤气”)共同宣布,成立国内首支零碳科技投资基金(以下简称“零碳基金”或“基金”), 基金总规模为100亿元,首期募资规模为50亿。
这是中国国内第一支以“技术投资+场景赋能”为主题的零碳科技基金。据悉,该零碳基金将重点投资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碳交易及管理等零碳科技相关创新领域。
过去近20年间,IDG资本持续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并在多个细分赛道有系统化布局。当下,碳中和投资热潮席卷创投圈,碳中和推动的能源转型是一次大型的需求替代过程,进入2022年,VC/PE开始all in这一领域,拥抱人类自己的未来。
首期规模50亿,落地常州市
IDG资本成立今年第一个「零碳基金」
这是2022年第一个百亿零碳基金。
何谓零碳基金?事实上,零碳基金与与VC/PE圈频繁出现的“碳中和基金”有着本质区别。通常来讲,零碳(Net Zero)与碳中和(Carbon Neutra)概念被互相替换和交叉使用,二者最终目标都是全社会达到净零碳排放。
但差别在于,“碳中和“更多的是形容最终的碳排放(Carbon Emission)和排放抵消(Carbon Offsetting)后的结果;“零碳”则是更多的强调通过技术在二氧化碳产生的时候做到低排放、零排放。我们熟悉的零碳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氢能等等。
此外,英文中Net Zero尝尝涵盖所有温室气体达到排放中和的状态,而不只是二氧化碳,还包括水汽(H₂O)、氧化亚氮(N₂O)、氟利昂、甲烷(CH₄)等温室气体。
因此,IDG资本强调,“选用零碳科技基金的命名,更希望强调我们通过不断支持技术和规模制造创新,最终实现能源生产和使用的零碳化,不仅推动碳中和的进程,同时降低所有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据悉,该基金首期迅速得到了地方政府、财务投资人及战略投资人的支持。零碳基金将落地常州市,并得到了常州市、武进区两级引导基金的支持。常州拥有深厚的清洁能源产业基础,基金将与常州市进行深入协同,为被投企业提供地方政府支持的同时,共同推动常州的产业发展和零碳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这只基金不仅会为零碳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同时还将开放中华煤气暨港华能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加速被投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在应用场景上的落地和实践。
此次零碳基金的战略投资方中华煤气成立于1862年,是中国香港第一家机构,也是香港最具规模的能源供应商之一。从1994年开始,中华煤气在内地的投资业务涵盖天然气上、中、下游项目、水务及环境项目、项目、延伸业务、新兴环保能源、电讯和设备工程等,在内地共计发展了451个项目。
不仅如此,中华煤气携手旗下的港华不仅在内地有304个城市管道燃气项目,服务超4000万家庭客户和40万工商业用户,还从5年前就正式启动综合智慧能源项目,目前已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布局118个智慧能源项目,其中33个零碳智慧园区项目,并将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去碳化和数字化作为未来三大业务方向。
IDG资本方珺表示:“我们深知,能源领域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只有得到场景应用的不断反馈,才能更快完成技术的迭代和落地。IDG资本作为国内最早开始新能源投资的投资机构之一,将基于自身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丰富投资经验、投后上下游能源产业链,结合中华煤气丰富的能源应用场景,去支持和赋能那些拥有关键技术优势、规模制造优势的企业发展,共同推动碳中和的早日达成。”
中华煤气首席投资总裁龙表示:“围绕国家3060双碳战略,中华煤气秉承长期主义的投资策略,聚焦零碳科技大方向开展系列战略布局和投资,我们不仅通过投资项目不断完善业务生态圈和产业价值链,与其他投资机构的最大差异化在于能够为被投能源科技创新的企业提供丰富的应用落地场景。”
埋头布局近20年,
IDG资本的新能源投资布局
在新能源领域,IDG资本已经布局了近20年。
2004年,IDG资本的新能源相关投资部门就已成立,从早期的光伏到今天的新能源电动车,IDG资本成为了最早布局绿色领域投资的机构之一。
例如光伏领域。自2007年起,IDG资本便开始布局太阳能行业,投资了包含爱旭股份、钧石能源、高景太阳能和正泰安能等在内的多家行业领先公司。
其中,爱旭股份堪称IDG资本在碳中和领域的一个代表作。2016至2017年期间,IDG资本对爱旭股份累计投资近10亿元,支持其研发新一代的光伏PERC电池技术。在光伏行业尚未起飞的彼时,PERC电池的渗透率还只有10%,IDG资本的投资使得爱旭得以抓住电池片技术从传统BSF向PERC转型的契机,成为全球第二大独立电池片供应商。
同时IDG资本充分利用自身的地方资源优势,为爱旭持续对接到了义乌、天津、珠海等地方,促使其形成佛山+义乌+天津+珠海的多基地格局。
2019年9月份,国内光伏电池龙头企业爱旭股份借壳ST新梅登陆A股市场。尽管几次减持,IDG资本依然是仅次于创始人的第二大股东。
在氢能领域,IDG资本在去年投资了捷氢科技,还领投了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A+轮,这是一家从上海交大实验室孵化出的创业公司。产学研结合一直为IDG资本所看重,他们也一直在寻找在学术领域里有很强积淀的带头人,进而完善自己的投资版图。
而在电池和电池材料赛道,IDG资本更是从2006年起就开始关注,并于2010年投资天奈科技,开始正式布局。他们认为,电池一方面可以承接光伏、风电等去碳化一次能源所产生的电力,另外则是相信未来很多的电器和电子工具将会可移动化,不同技术路线、不同规模大小的电池所被需要的领域远远超过新能源车的范畴。
顺着这样的思路,IDG资本在光伏、动力电池、电动车、氢能、储能、智能电网等细分领域都实现了超前布局,先后投资了天奈科技、爱旭太阳能、钧石能源、高景太阳能、正泰安能、九丰能源、、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小鹏汽车、、牛创新能源、小牛电动、重塑科技、氢晨新能源、捷氢科技、EnerVenue、奇点能源、海博思创、星星充电等一大批能源科技创新企业。其中仅在2021年完成的新能源投资,就有十余个。
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如今,他们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逻辑,始终依赖于对能源体系结构性变化的判断,再加上扎实的行业研究和理解,才能精准地在行业发展初期和酝酿阶段出手。
IDG资本曾说,“能源行业是相对封闭的,并且认知门槛高,只有把整个行业理解研究透,我们才会去投项目,而不是冒然出手。”
2022年,VC/PE们All in碳中和
碳中和正在持续席卷VC/PE圈。
在双碳的背后,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等领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投资热潮。进入2022年,这更是成为了VC/PE全力以赴的蓝海碳中和投资迫在眉睫。
报告显示,2021-2060年,我国绿色投资年均缺口约3.84万亿元,其中,2021-2030年平均缺口约2.7万亿元,2031-2060年平均缺口约4.1万亿元,碳达峰以后资金缺口呈现明显扩大趋势。
IDG资本这样解释道:“在过去十多年,如果你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天然气占比严重偏低的结构性矛盾和解决方案,便不难预见 LNG 进口量的高增长确定性以及 LNG 接收站解决产业链痛点的稀缺性;如果你能够深刻理解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如何使得整个能源行业从资源驱动变为技术与制造驱动,自然会努力寻找有产能、资金、运营优势的规模制造企业,以及具有技术先进性和颠覆性的技术驱动企业。”
华东一位本土机构的创始人曾直言,“能源是比半导体更为重要的军备竞赛,因为半导体是决定我们过得好不好的问题,而能源则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过得下去。”当“去碳化”已经成为当前清洁能源行业发展的确定性共识和核心推动力,能源供给侧的高比例可再生化、能源消费端的高比例电驱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放眼全球,已有不少国家都对碳中和投资做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在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方面。其中,包括成立绿色投资机构、“财政资金+激励机制”等各种模式都在探索与实践当中。
自去年以来,不仅碳中和专项基金纷纷诞生VC/PE机构还纷纷成立专门的新能源投资团队,投身到这一场历史大潮中,而且越来越多VC/PE机构开始将ESG、碳管理列为投资决策的必选项,这是以往前所未有的景象。
IDG资本强调,“按照我们对这一次转型进程的理解,我们会匹配资本在不同时期支持需要突破的技术创新阶段的企业和产品制造阶段的企业,提高资本配置效率。2022年,我们会持续关注成熟且快速发展的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储能等行业,并支持需要技术快速突破的新型电池技术、氢能技术、智能技术等零碳技术。”
正如投资人们所言,对于碳中和,“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2023年5月22日)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煤气公司」)与IDG资本于5月20日正式宣布,双方联合打造的国内首支零碳科技投资基金已完成50亿元人民币基金募集目标。该基金的特色是国内首支以「技术投资+场景赋能」为主题的零碳科技基金(「基金」)。参与基金认购的有限合伙人(LP)包括地方政府、头部主权基金、国内外大型保险资金,以及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知名机构。
具体而言,该零碳基金的特色在于它将不仅为零碳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同时还将开放中华煤气暨港华智慧能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加速被投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在应用场景上的落地和实践,充分发挥IDG资本与中华煤气的各自优势。
碳基金概念及已经成立碳基金
一、碳基金是什么
基金,英文是fund,广义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从会计角度透析,基金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资金。我们提到的基金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基金。
碳基金的设立目的与绿色债券、信托等金融产品的相似,都是为了募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低碳节能产业的发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基金的设立方式与债券和信托有着一定的区别,通过了解不同的基金结构,我们来看看基金的运作方式。
1 组织形态区别:契约型基金、有限合伙基金
(1) 契约型基金
契约型基金又称为单位信托基金(Unit trust fund),指专门的投资机构(银行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委托人通过与受托人签订“信托契约”的形式发行收益凭证,“基金单位持有证”来募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契约型基金由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之间所签署的基金合同而设立,基金投资者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基金合同条款上,而基金合同条款的主要方面通常由基金法律所规范。契约基金与信托一样具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主要受《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约束。其产品架构和信托一样实行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三方分离。
(2) 有限合伙型基金
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GP)和有限合伙人(LP)组成。基金的投资人作为有限合伙人(LP)参与投资,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基金承担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GP)通常是基金管理人,有时也委托外部人同时管理基金,在实务中,通常私募管理人与普通合伙人为统一主体(私募管理公司),普通合伙人(GP)对基金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通常有固定的存续期间,到期后,除全体投资人一致同意延长期限外,合伙企业必须清算,并将获利分配给投资人。有限合伙人在将资金交给普通合伙人后,除了在合同上所订立的条件外,完全无法干涉普通合伙人的行为,普通合伙人全面负责基金的投资和运营。有限合伙基金不是独立的纳税主体,需要穿透至合伙人,由合伙人分别缴纳所得税,从而避免了双重征税问题,目前是市场主流的运作模式。
另外,《合伙企业法》第三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但是担任有限合伙人的主体范围则相对广泛,只要符合合格投资者即可。
二、已成立的碳基金
国内已成立的碳基金有很多种类,并且投向也很广。以下举几个碳基金的例子供大家参考学习。
1 中国绿色碳基金
该基金发起者包括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绿化基金会、嘉汉林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该基金是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专业造林减排基金。先期募集3亿元,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捐赠,用于开展旨在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植树造林、森林管理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活动。
2 武汉“碳中和-新能源基金”
该基金由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牵头,下属控股湖北汇智知识产权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作为管理人,联合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盛隆电气、正邦集团一起成立。募集规模100亿元,首期募集20亿元,重点关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产业化项目,用于企业节能减排设施设备的建设配置,如养殖场的沼气设施建设,以及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投入。
3 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
该基金由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签约、共同设立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该基金总规模500亿元,首期100亿元。投资方向主要聚焦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方向,深度挖掘风、光等清洁能源在发展地区和投资市场上优质的碳中和产业项目。
4 **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
**
3月29日,远景科技集团与红杉中国宣布,共同成立碳中和技术基金。成立后,该基金的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该基金的主要投资领域为全球碳中和领域的领先科技企业,以实现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该基金也是目前国内首支绿色科技企业携手创投机构成立的百亿规模碳中和技术基金,将积极与企业和政府合作,打造碳中和技术创新生态。
(环境生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