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绿氢时代尚需时日,蓝氢能否解近渴?

发布于 2025-11-19 11:58:56

林德集团首席执行官桑吉夫·兰巴:"绿氢普及尚需数年"
林德优先发展蓝色氢项目,绿色氢需等待低成本可再生电力;2025年Q1净收入16.7亿美元,营业利润率达30.1%,计划55亿美元资本支出支持脱碳增长。

查看更多

关注者
3
被浏览
16
1 个回答
LingTan
LingTan 2天前
h2harbor.com 氢港

蓝氢就是解决方案吗?

需要指出的是,林德本身就是采用重整工艺的灰氢全球供应商,因此其首席执行官力推蓝氢(即配备碳捕集设施的灰氢)并不令人意外。

虽然通过天然气重整制成的蓝氢常被视为过渡性低碳能源载体,但从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及环境影响等多维度考量,这种能源形式能否真正助力碳中和目标仍存在诸多争议。

蓝氢生产悖论:

每生产1千瓦时的蓝氢,其所消耗的天然气实际上超过了直接燃烧天然气发电所产生的等量能源。这在全球致力削减化石能源消费的背景下,无疑形成了需求反增的困境。


供应链甲烷及其他排放问题:

天然气系统会泄漏甲烷——这种温室气体的威力在20年尺度上是二氧化碳的85倍。上游排放可能严重削弱甚至完全抵消蓝氢的环保效益。目前甲烷泄漏的测量标准不一,许多供应链的实际排放量已远超低碳宣称的预设值。由于生产每千瓦时蓝氢需要消耗更多天然气,生产环节排放的甲烷、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一氧化碳及颗粒物也将相应增加。

常被忽视的是,氢气本身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因素,且其泄漏性远高于甲烷。

二氧化碳捕获不完全:

碳捕获技术永远无法达到100%的效率。未被捕获的残余排放仍会加剧气候变化。


高昂的生产成本与天然气价格:

蓝氢生产同时涉及氢气重整、二氧化碳捕获、压缩、运输及封存基础设施的资本支出,导致其成本高于灰氢。而其运营成本仍受波动剧烈的天然气价格制约,难以实现长期价格稳定。


二氧化碳运输与封存挑战:

蓝氢项目需依赖适宜的地质封存场地并实施长期监测。然而在许多地区,管道网络、注入井、监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及相关监管体系尚未完善,封存场址长期泄漏的法律责任界定仍不明确。


锁定效应风险:

对蓝氢基础设施的投资可能导致地区长期受困于化石燃料依赖体系。


蓝氢支持者常引用法国启蒙运动的名言"完美是好的敌人",主张实现95%的碳捕获率已较灰氢取得巨大进步。

诚然如此,但实现95%的碳捕集率究竟有多现实呢?

虽然通过精细化的工厂设计,实现超过95%的碳捕集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目前尚无任何大型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报告其在整个设施范围内能持续实现≥95%的捕集率。

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发现:"在其审查的13个标志性项目中(占样本总捕集能力的90%),有10个项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表现大幅低于预期。"

蓝氢常被宣传为一种务实的过渡方案,但在实践中,它很可能沦为一条代价高昂的弯路。其气候效益尚不明确,并且近乎理想的甲烷封存效果与高捕集率是实现其减排承诺的前提,而这正是现有CCS项目尚未能兑现的。

在全球亟需快速摆脱化石燃料依赖的当下,蓝氢实则会延续这种依赖——其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形成难以逆转的资产桎梏。即便绿氢的规模化应用尚需时日,我们也不应转而押注于另一种高风险、高泄漏的替代方案。当务之急是加速电气化改造、提升能效、扩大可再生能源直接应用,同时将氢能精准应用于那些真正难以替代的领域。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点击登录

发布
问题

分享
好友

手机
浏览

扫码手机浏览